查看原文
其他

杨振宁不欠这个国家什么,倒是那些“键盘侠”欠他老人家一声道歉

报人刘亚东 报人刘亚东 2021-11-16

 防走失,电梯直达安全岛报人刘亚东A 






9月22日下午,“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——贺杨先生百岁华诞”在清华大学举行。会上,杨振宁以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同途”为题发表了讲话。
 
他在发言中提及自己1971年首次访问新中国时,与好友邓稼先讨论中国原子弹研发的往事。他说,“稼先,我懂你的‘共同途’的意思,我可以很有自信地跟你说,我是后50年合了你‘共同途’的途,我相信你也会满意。”
 
关于杨振宁,网络上一直存在三大非议
 
第一:杨振宁被过誉了,他其实没那么厉害。杨振宁对中国科技事业没有什么贡献,比邓稼先差远了。
 
第二:杨振宁不爱国,甚至有些势利。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他没回来,年纪大了回清华大学养老圈钱。
 
第三:杨振宁“一树梨花压海棠”,为老不尊,娶了比他小了54岁的妻子翁帆。 
 
今天,老刘就来对这些非议一一作个分析。
 
01

 杨振宁到底厉不厉害


目前已知宇宙中存在四种力,引力、电磁力、强作用力和弱作用力。科学家们不希望它们总是“鸡犬相闻,老死不相往来。”牛顿发现了引力,麦克斯韦降服了电磁力,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,很好地安置了引力和电磁力。
 
20世纪后半叶,科学家们建立了标准粒子模型,它兼容了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,几乎统一了四大作用中的强力、弱力及电磁力。现在是“三缺一”, 只差万有引力。科学家们最大的梦想便是建立一个大统一理论,也就是能够统一解释这四种力的理论,用以描述自然界中的所有现象。
 
当初借助实验仪器的进步撬开原子核时,面对新发现的强作用力和弱作用力,所有物理学家都一脸懵逼,连如何描述它们都不知道。这时候,一个人给迷雾重重的物理学指明了方向——杨振宁带着学生米尔斯,提出了“杨-米尔斯规范场论”。

杨振宁和Mills 来源:《物理》2021年第9期
 
标准粒子模型当然是许多物理学家共同构建的,但“杨-米尔斯规范场论”无疑是标准粒子模型的骨架。如果要给这些科学家的贡献排个序,杨振宁绝对是位居最前列的存在。
 
规范场论的核心是“杨-米尔斯方程”。这个方程有多牛?有7个诺贝尔奖直接使用了“杨-米尔斯方程”,有6个“数学界诺贝尔奖”是研究“杨-米尔斯方程”得到的,还有几十个诺贝尔奖和杨振宁提出的理论有关。
 
杨振宁的几大研究,几乎奠定了整个20世纪后半叶基础物理学的总成就。2000年,全球著名科技期刊《自然》,评选了人类千年以来最伟大的20位物理学家。杨振宁是这个榜单上唯一在世的物理学家。与他一同上榜的其他人是牛顿、爱因斯坦、麦克斯韦、薛定谔、波尔等。
 
一些网民热衷于评判杨振宁对中国科技事业的贡献,并搬出邓稼先来做比较,好似高下立判,而大多数吃瓜群众不会深究这种对比的合理性,也开始愤懑难平。其实,科学研究是有分类的。邓稼先在“两弹”中的成就属于应用科学领域,而杨振宁的宇称不守恒理论、规范场理论则属于基础科学领域。邓稼先能做的事,杨振宁不一定做得了。而杨振宁能做的事,邓稼先也不一定做得了。正所谓术业有专攻。

02
 
杨振宁爱不爱国


说到杨振宁爱不爱国,有人说:“在中国最困难最需要科技人才的时候,钱学森、邓稼先等人都回国了,他为什么不回来?”
 
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,备受西方列强打压和封锁,科技发展举步维艰。中国政府想了很多办法,让钱学森、邓稼先等人回国。因为钱学森、邓稼先是搞应用科学的,回国研究导弹和原子弹,是可以帮上大忙的。但杨振宁是搞理论物理的,在当时中国极其落后的实验条件下,杨振宁回国不但没有用武之地,还会影响他的学术研究。
 
钱学森的贴身警卫员曾问过钱学森一个问题:“为什么杨振宁没有回国?”钱学森这样回答:“是国家要他留在国外,他在国外的作用远比国内大。”
 

钱学森  

上世纪50年代,那些归国科学家们拥有应用科学的专业特长,投身于“两弹一星”等事业,这是学以致用。而基础科学研究是需要供养的。以当时中国一穷二白的状况,显然没有条件也不适合杨振宁的个人科研发展。可以断定,假如杨振宁当时也回国效力,别说得诺贝尔奖,即使作为一般科学家也难有什么作为。
 
基础研究的成果惠及全世界,当然也包括中国。而且,以是否为中国搞科研来判定爱不爱国,这种想法本身就极其偏狭。吃了馒头不饿,但饿了一定要吃馒头吗?事实上,身在异邦的杨先生一直在为中国的社会、经济和科技发展贡献着聪明才智,发挥着独特且难以替代的作用。在这方面,他的一些功劳人们耳熟能详,还有一些却不为公众所知。
 
退一万步说,就算杨振宁当初回国后也能做出和邓稼先一样大的成绩,他选择留在美国工作和生活的个人决定,也应该受到尊重。回国固然精神可嘉,但不回国也没有对不起谁。杨老是科学上的伟人,同时也是生活中的凡人。凭什么要求人家非得按照你的设想,成为一个“圣人”?凭什么要求人家必须挤进“毅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”的人群?
  
03

 杨振宁是不是为老不尊?

 

杨振宁的晚年婚姻,经常被一些人诟病。他们结婚那年,杨振宁82岁,翁帆28岁。相差54岁的婚姻,总是引来龌龊的指摘:女方图财,或男方好色。甚至还有很多人认为翁帆与杨振宁在一起,就是为了有朝一日继承他的遗产。
 
而实际上,杨振宁与翁帆早就立好了婚前财产协议,他们的婚后财产只有一套房子。
 
如今,翁帆45岁,杨振宁99岁(民间习俗“过九不过十”),他们已经共同生活了17年!9月23日,杨振宁百岁生日会现场的照片曝光,翁帆一身红色连衣裙陪在杨振宁身边,夫妻俩手牵着手切蛋糕,看起来十分亲密。而杨振宁一手拄着拐杖,一手牵着翁帆,就像握着一件至宝,异常疼爱。
 

杨振宁与翁帆  来源:蜗牛带我去运动  

很多网民实在太没趣。夫妻的年龄差距百分之百是私事。人家两情相悦,与你何干!对于一段夫唱妇随、相敬如宾的美好姻缘如此谩骂和诅咒,不过是世俗观念对于崇高爱情的无聊抵制,丝毫无损其正当性和纯洁性。当看到杨翁二人十指相扣、出双入对地出席各种活动时,看客们难道不应该发自内心地给他们祝福吗?也许你会说,在这个焦虑的时代,吐槽名人生活是一种茶余饭后的本能,但人生很长,爱情远比你的想象更有张力。
 
 结 语 


网络就像一面镜子,它反映光明,也暴露黑暗;人们享受其便利,也饱受其困扰。

就网络暴力而言,无知、愚昧、盲从、冷漠、自私等人性弱点,往往都在这一现代信息技术的温床上集聚和放大,形成难以置信的倍增效应。与现实生活中拳脚相向的暴力行为不同,网络暴力在虚拟空间里用文字、图片、视频等对他人进行恶意诋毁与诬蔑。尖酸刻薄、暴戾恣睢,无所不用其极,从而对当事者构成巨大的精神伤害。杨振宁先生的遭遇便是一例。
 
网络暴力频频上演,从平民到明星,从花季少女到耄耋老人,无不深受其害。它是现实生活中的暴力在虚拟世界的扩张和延伸,所折射的是公众的素质和修养。网络的匿名和虚拟属性是网络暴力的根源,但一些网民法治观念淡薄、道德水准低下也是不容忽视的成因。让网络上的精神家园变成一方净土,请从对网络暴力说不开始!
 
 
以下为杨振宁教授在杨振宁学术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

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同途








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